高血压网友的五问五答(必备文章)!……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高血压已经成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很多人都在忍受着它的“折磨”。一谈到高血压,患者们总是会滔滔不绝的问出一大堆的问题。今天女娲健康小编就为您总结了高血压患者最常遇到的疑难与解答,快来看看能不能帮您解决心中的疑问吧!
一、血压控制到多少为宜
不少高血压患者只知道吃降压药,却不知道到底血压降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通常情况下,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主要有四点,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危险性、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的治疗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将血压降低到正常范围,更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危害,即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降低脑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出现和造成的病死率。
一般来说,患者应视情况确定降压的标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一般高血压病患者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者,血压应降至正常范围即18.7/12.0kPa(140/90mmHg)以下。
2.对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应降至17.7/11.4kPa(130/85mmHg)以下。
3.若病程较长,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舒张压不宜降至11.4kPa(85mmHg)以下,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对于需要立即降压处理的高血压急症,应在短期内给予降压,但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超过25%~30%,而不要求立即降至正常。
二、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吗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高血压的波动。患者在情绪激动、外伤、感染及其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很容易使血压突然升得很高,这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为了保护心脑肾等重要的脏器,把过高的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是降压治疗的目标,但并不是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细嚼慢咽曾是儿时经常听到父母说的一句话,每次从外面玩完回到家中,家长们总是嘱咐我们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狼吞虎咽。可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儿时的嘱托离我们渐行渐远,“细嚼慢咽”四个字似乎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但其实这种生活习惯不仅适用于少年时期,对于老年人来说,细嚼慢咽同样是饮食保健的基本守则。下面就来看看细嚼慢咽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吧!
专家忠告
俗语“囫囵吞枣”,是古人告诫人们:“吃东西要细嚼慢咽。”那么,细嚼慢咽对健身益寿有什么好处呢?
我国元代古籍《湛渊静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在谈论梨与枣的药性。高个子的人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胖子听了得意地说:“以后,我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只咽不嚼。这样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站在一旁的老者发话了:“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只咽不嚼却不行。你这样囫囵吞枣可消化不了啊!”这个故事嘲笑那些对中医理论“囫囵吞枣”的人,也告诫人们:吃东西要细嚼慢咽。那么,细嚼慢咽对健身益寿有什么好处呢?
细嚼慢咽能促进营养吸收
人们每天都需要吃食物,以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物进入口腔之后,首先是牙齿对其进行咬、切、撕、辗、研磨等加工,在舌头的搅拌下与唾液充分混合,成为食糜,才能吞咽进入胃内,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肠道进一步消化吸收。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被吸收利用。咀嚼得越细,唾液的消化作用越充分,营养就吸收得越快。
然而,如果食物没有经过细嚼就匆忙下咽入胃,既会加重胃的负担,又会干扰胃液的正常分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可能患胃炎、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专家曾做过试验,吃同样的食物,细嚼慢咽的人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的吸收率分别达到85%和83%,而在大口吞食的情况下,其相应的吸收率只有72%及71%。由此可见,狼吞虎咽吃东西的人,食物的营养成分是不能被身体充分吸收的,对健身益寿有害。
临床研究表明,快速降压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过快降压导致心率加快。当血压快速下降后,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兴奋交感神经并抑制心脏迷走神经,导致患者心率加快以校正血压下降,而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基础心率大于70次/分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入院、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风险分别增加34%、53%、46%和38%。减缓心率可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发生风险。
过快降压影响心脑供血。如降压速度过快,将影响冠状动脉和脑部血管的灌注。脑血管和冠状动脉均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范围内的冠脉压或脑灌注压可维持相对衡定的脑血流或冠脉血流,保证脑部和心脏充足的血流供应。当压力升高至一定程度时,突破了脑血管最大调节能力,可导致脑部过度灌注,甚至诱发脑水肿和脑出血;当压力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血管处于最大扩张状态,仍难以维持心脑供血,诱发头晕、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此外,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人体对此有一定调节能力,如果降压过急,超出调节范围,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能保证,反而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所以,平衡降压,使血压缓慢降低,并全天24小时将血压控制稳定相当重要。
三、血压为何忽高忽低
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0kPa(20-30mmHg)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
测量血压时,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运动、激动、紧张、进食、药物、饮酒等,每天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波动。故测血压应在平静状态下多测几次,以早上或晚上7~8点为宜,有一定波动是正常的。
1情绪方面
高血压病程长,使很多患者备受疾病的折磨,特别容易产生多疑、苦闷、情绪差,爱发脾气或对什么都没兴趣,这会使血压波动,很难控制。
2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知识分子,害怕、担心自己突发心脑血管意外,致使其经常监测血压,并对数值非常敏感,自行随血压数值增加或减少用药,致血压忽高忽低。
3忽视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
高血压与血脂、糖尿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4药物影响
服卡托普利、贝那普利(洛汀新)最好不和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并用。
四、为什么高血压患者还要查血糖
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高血压患者除要积极控制血压外,还要关注高血压并发症,尤其应该警惕的是血糖问题。
医学研究数据显示,每三个患者里面就有两个存在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是危险的二重奏。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1型约占5%(多在25岁之前发病),2型约占95%(多在40岁之后发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七成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可见,高血压又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项调查显示,为住院的心脏病患者做了血糖检测,等到出院时再复查糖代量,结果就发现这些人中76%血糖都不正常,1/3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迹象,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血糖异常极大的增加患者未来发生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的风险。因此,高血压,特别是伴有心脏病的患者要主动查血糖。
试验表明,当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时,可以防止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因过早患心血管病而死亡。应该说,严格控制血压与强化控制血糖,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同等重要。具体而言在降压治疗中避免用加重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并且定期检查是否血糖水平已有所升高,是否已出现高脂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五、高血压病能彻底治愈吗
高血压病是否能彻底治愈,这是许多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关心和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答案是目前尚达不到这个目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病因不明
对高血压病虽然目前有很多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如精神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肾源学说,遗传学说,摄钠过多学说等,这些学说都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根据,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反映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某些侧面,而不能全面阐述,所以,治疗起来多缺乏病因治疗。
2诱因较多
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如高钠、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以及有遗传家族史等,而我们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一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多为针对高血压病的某些病理生理特点进行用药和针对产生高血压的诱因,力图使其消除或降低到最低点,却不是病因治疗,因此,只能控制高血压,但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治疗。
3症状隐匿
高血压病的早期和中期,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待发现后,血管早已硬化和其他并发症已经发生,治疗方法只能是降压,然而即使血压得到控制,也不等于彻底治愈。
4病程较长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进展缓慢,时间较长,且易复发。所以多需长期坚持治疗,想一下子治好也是不现实的。长期有规律地治疗,是防止高血压发展的有效措施,并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高血压已经成为了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很多人都在忍受着它的“折磨”。一谈到高血压,患者们总是会滔滔不绝的问出一大堆的问题。今天女娲健康小编就为您总结了高血压患者最常遇到的疑难与解答,快来看看能不能帮您解决心中的疑问吧!
一、血压控制到多少为宜
不少高血压患者只知道吃降压药,却不知道到底血压降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通常情况下,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主要有四点,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危险性、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的治疗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将血压降低到正常范围,更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危害,即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降低脑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出现和造成的病死率。
一般来说,患者应视情况确定降压的标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一般高血压病患者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者,血压应降至正常范围即18.7/12.0kPa(140/90mmHg)以下。
2.对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应降至17.7/11.4kPa(130/85mmHg)以下。
3.若病程较长,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舒张压不宜降至11.4kPa(85mmHg)以下,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对于需要立即降压处理的高血压急症,应在短期内给予降压,但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超过25%~30%,而不要求立即降至正常。
二、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吗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高血压的波动。患者在情绪激动、外伤、感染及其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很容易使血压突然升得很高,这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为了保护心脑肾等重要的脏器,把过高的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是降压治疗的目标,但并不是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临床研究表明,快速降压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过快降压导致心率加快。当血压快速下降后,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兴奋交感神经并抑制心脏迷走神经,导致患者心率加快以校正血压下降,而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基础心率大于70次/分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入院、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风险分别增加34%、53%、46%和38%。减缓心率可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发生风险。
过快降压影响心脑供血。如降压速度过快,将影响冠状动脉和脑部血管的灌注。脑血管和冠状动脉均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范围内的冠脉压或脑灌注压可维持相对衡定的脑血流或冠脉血流,保证脑部和心脏充足的血流供应。当压力升高至一定程度时,突破了脑血管最大调节能力,可导致脑部过度灌注,甚至诱发脑水肿和脑出血;当压力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血管处于最大扩张状态,仍难以维持心脑供血,诱发头晕、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此外,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人体对此有一定调节能力,如果降压过急,超出调节范围,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能保证,反而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所以,平衡降压,使血压缓慢降低,并全天24小时将血压控制稳定相当重要。
三、血压为何忽高忽低
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0kPa(20-30mmHg)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血压最高点一般在上9~10时及下午4时至晚上8时,血压最低点在午夜1~3时。
测量血压时,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运动、激动、紧张、进食、药物、饮酒等,每天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波动。故测血压应在平静状态下多测几次,以早上或晚上7~8点为宜,有一定波动是正常的。
1情绪方面
高血压病程长,使很多患者备受疾病的折磨,特别容易产生多疑、苦闷、情绪差,爱发脾气或对什么都没兴趣,这会使血压波动,很难控制。
2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知识分子,害怕、担心自己突发心脑血管意外,致使其经常监测血压,并对数值非常敏感,自行随血压数值增加或减少用药,致血压忽高忽低。
3忽视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
高血压与血脂、糖尿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4药物影响
服卡托普利、贝那普利(洛汀新)最好不和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并用。
四、为什么高血压患者还要查血糖
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高血压患者除要积极控制血压外,还要关注高血压并发症,尤其应该警惕的是血糖问题。
医学研究数据显示,每三个患者里面就有两个存在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是危险的二重奏。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1型约占5%(多在25岁之前发病),2型约占95%(多在40岁之后发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七成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可见,高血压又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项调查显示,为住院的心脏病患者做了血糖检测,等到出院时再复查糖代量,结果就发现这些人中76%血糖都不正常,1/3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迹象,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血糖异常极大的增加患者未来发生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的风险。因此,高血压,特别是伴有心脏病的患者要主动查血糖。
试验表明,当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时,可以防止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因过早患心血管病而死亡。应该说,严格控制血压与强化控制血糖,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同等重要。具体而言在降压治疗中避免用加重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并且定期检查是否血糖水平已有所升高,是否已出现高脂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五、高血压病能彻底治愈吗
高血压病是否能彻底治愈,这是许多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关心和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答案是目前尚达不到这个目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病因不明
对高血压病虽然目前有很多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如精神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肾源学说,遗传学说,摄钠过多学说等,这些学说都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根据,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反映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某些侧面,而不能全面阐述,所以,治疗起来多缺乏病因治疗。
2诱因较多
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如高钠、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以及有遗传家族史等,而我们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一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多为针对高血压病的某些病理生理特点进行用药和针对产生高血压的诱因,力图使其消除或降低到最低点,却不是病因治疗,因此,只能控制高血压,但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治疗。
3症状隐匿
高血压病的早期和中期,患者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待发现后,血管早已硬化和其他并发症已经发生,治疗方法只能是降压,然而即使血压得到控制,也不等于彻底治愈。
4病程较长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进展缓慢,时间较长,且易复发。所以多需长期坚持治疗,想一下子治好也是不现实的。长期有规律地治疗,是防止高血压发展的有效措施,并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