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女人子15岁称什么意思 古时狗的雅称
古代女子15岁称为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15岁的别称是什么
别称:及笄之年 出处:《礼记·内则》。
词语解释: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代其他别称: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白首:代称老年,头发花白。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古代女子15岁 叫“及 什么的来着? 拼音也打出来啊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俗称“上头”、“上头礼”。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代女子15岁叫什么
及笄 jí jī 笄,发簪。
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
后世遂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语年龄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
古代女子15岁称为什么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 100岁——期颐,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 15~20岁—-舞象之年,成年妇女挽发髻、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为之结束,这是“结束”一词的由来。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女子十五岁、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及笄,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
这是为什么古代把十五岁称为“及笄”到后来 展开
在古代15岁的女孩子如何称呼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在古代15岁的女孩子如何称呼
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如“年已及笄”词语含义【15岁女孩的代称】中文名称【及笄之年】读音【jí jī zhī nián】解释【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古人对“女子十五岁”有什么称呼?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地址:女娲健康 文章标题: 古时女人子15岁称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