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不吵架的诀窍……
生活中,类似的争吵也随处可见。有时,朋友间上一秒还聊得火热,下一秒就因美国该不该打伊拉克而吵起来;一家人上午还和和睦睦地逛公园,下午就因谁带孩子谁去做饭一争高下……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些争吵、激辩,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的小事,即便有“大事”,也多半与自身利益毫不相干。可遇到真正的大事需要决策时,比如讨论工作方案、决定毕业后去哪里就业、商量啥时候要孩子等,气氛却变了样,刚刚还高谈阔论的人立马闭上嘴,甚至因怕“惹事”而唯唯诺诺。
从心理角度看,多数人争吵是为了满足自尊的心理需求,通过他人肯定、佩服的眼光,得到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因此,当遇到有把握“获胜”的小话题时,自然希望“显摆”一把。即使输了,也不会有损失。此外,中国人自古好“面子”,与他人发生分歧时,很容易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坚决一分高下。但遇到“风险系数”较大的事情时,怕失败、怕说错、怕被人嘲笑的趋利避害心理又在作祟,让人情愿什么也不说,也不要受到伤害。此外,小事说错了不会有麻烦;可大事决定错了,责任可就大了。害怕担当的逃避心理让很多人选择沉默。加上事件牵连越多,就越容易缺乏自信。正是这样的矛盾心理造就了“小事吵个没完,大事一声不吭”的“两面派”。
《中庸》里说,“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要“和”,大事“不流”。若想与人长久交往,温良恭俭让的谦和之德与礼貌之举必不可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善于跟各种人和谐相处,维护良好的公共形象和人际关系;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互相提醒和学习,而不是像“刺头”一样锋芒毕露。另一方面,又不能无条件地屈服于潮流,抛弃自己的主张和原则。遇到不义不善之事,不要因对方是长辈、上司、朋友而容之,而要坚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保持人格独立。总之,“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遇到小事“难得糊涂”,面对大事“保持清醒”,才能获得长久的认可和尊敬。
(女娲健康网:刘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