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不进去?你是不是虚不受补了?…… – 女娲健康网

补不进去?你是不是虚不受补了?……

导读:欧阳前辈从六个方面说明“虚不受补”的原因,有理有据,论证详实。对中医治病原则的把控和现今的养生观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此整理推送,以飨读者。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法的原则之一。

但在临床上,往往有些人吃了补药,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感到不舒服,甚至病情加重,这般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

为什么会有虚不受补呢?这里面存在一些问题。

01

首先,要理解,所谓补药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有治疗某些病(特指虚证)的作用,它并不能医治百病。

故补药也和其它药一样,有它一定的效能和适应范围,也有时会有某些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用之不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古人说:实而误补,因必增邪。即使病人有些虚证,但以邪实为主,辨证不明,若骤用补药,会产生闭门留寇助长病邪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大实证,也有时表现出一些虚证的假象,这是真实假虚,正如古人所说的大实有贏状,误补益疾。像这样不应补而补之,就会出现虚不受补了。

02

其次,要辨别虚证的分类。

如一般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而且要根据虚证的患病部位: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基本类型。

故补药也要分为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四大类。

如果不辨气血阴阳,不分五脏六腑,随便施补,不但不能补其正气,且会加重阴阳失调,损害正常机能,破坏机体平衡,使病情加剧或恶化。

如阳虚者,是阳虚而阴偏盛,如误用滋阴药,就会助长过盛之阴,重竭其阳,使阴虚加重。

导读:中医如何认识眼底疾病,应当如何正确用药?学习一下眼科大家韦文贵老先生的临床经验。

一些眼底疾患,如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属中医眼科文献中的视大为小、视惑、暴盲、青盲、视瞻有色、视瞻昏渺、阴风内障、高风内障等症的范畴,为内障眼病。

临床治疗,当慎用壮阳药,特别是一些峻补之品如鹿茸、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之类一般慎用。

确属阳虚非用不可者,也必须在养阴群药相伴之下,少用一二味温和之品,意图是在滋补肝肾之阴的基础上补阳,以免引动相火。

这类慢性眼疾,均非短期治疗所能奏效。患者整日闭居休养,无所用事,虽眼有病,但全身情况尚可,若滥用壮阳之品,往往造成思念过多,所欲无穷,每致成年之人房劳过甚,年轻未婚患者梦遗滑泄,欲火内动,火耗阴精,对眼不利。

医者虽用药补,却如充填漏袋,随补随失,于病无益,每每目疾日甚,故壮阳之品应当慎用。

眼科疾患,内障病虚多实少,外障病实多虚少;内障眼病虽有阴虚、阳虚之分,但以阴虚者居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为物质基础,阳为功能表现,二者有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阳虚往往是从阴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阴虚日久必然会导致阳虚的结果。

精明者所以能视万物,审黑白、辨短长,全赖五脏精血的濡养。肝开窍于目,内障病患,其病位在水轮内应于肾。肝属木主藏血,肾属水主藏精,二脏乙癸同源,共藏龙雷之火,是为全身真阳所在。

真精充沛,真阳才能旺盛,所以治疗内障眼病应用补药时,在照顾脾胃,勿使过腻的前提下,滋阴养血、益精明目的药物可重用,补阳壮阳的药物当慎用、轻用。

反之,阴虚者,是阴虚而阳偏盛.如误用助阳药,等于火上浇油,阳气更盛,耗伤阴精,使阴虚加重。

故滥用补药,或补不得法,也是会造成虚不受补的后果。

03

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有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如气虚可导致阳虚,故阳虚多兼气虚。血虚可导致阴虚,阴虚者多兼血虚。但还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甚至几脏同病等错综复杂情况。

这里需要分清标本,不能颠倒标本关系,乱投补药。

复杂的虚证中,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单纯针对主要矛盾,或主次兼顾,或虚则补其母等方法。

如正虚邪实,正虚是主,宜先扶正,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复则邪去。

邪实为主,则宜先祛邪,为正气恢复创造条件,邪去则正安,此则以攻为补。

正虚邪实并重时,则又宜攻补兼施,使邪去正复,故攻补不能偏使。

04

第四,治病当保胃气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机体营养之源。

即药物也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输布全身,故用药要注意不能损害脾胃功能,古有“胃气一散,则百病难施”之诫。

切记保护胃气的重要,益气须忌壅滞,养血须忌滋腻,滋阴须忌苦寒,助阳须忌泄气。

如虚证又兼脾胃有病,宜先调理脾胃,或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症,这样始能照顾全面。

05

第五,要精确掌握剂量。

药量太轻,杯水车薪,自然不能治病,无济于事。但认为补药剂量,越大越好,任意加大补药剂量,不但浪费药品,且会造成不良后果。

补虚不能操之过急,应注意药力和缓,用量从轻。

但在急重危证时,气血暴然虚脱之例,则应大剂峻补,药味宜少,药量宜重,使药力专一,以获速效。如独参汤、参附汤、当归补血汤就是这类典范。

06

第六,要认清病机,有守有变。

久虚之证,即使辨证论治正确,也难速效。须有识有守,不能胸无定见,急于谋成。

论治要随着证候的发展而变化,不能简单地把有效或无效作为守方和变方的标准。必须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法随证转,有守有变,灵活机动。

总之,对于施补,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病人在饮食起居方面,积极配合治疗,是能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导读:欧阳前辈从六个方面说明“虚不受补”的原因,有理有据,论证详实。对中医治病原则的把控和现今的养生观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此整理推送,以飨读者。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法的原则之一。

但在临床上,往往有些人吃了补药,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感到不舒服,甚至病情加重,这般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

为什么会有虚不受补呢?这里面存在一些问题。

01

首先,要理解,所谓补药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有治疗某些病(特指虚证)的作用,它并不能医治百病。

故补药也和其它药一样,有它一定的效能和适应范围,也有时会有某些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用之不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古人说:实而误补,因必增邪。即使病人有些虚证,但以邪实为主,辨证不明,若骤用补药,会产生闭门留寇助长病邪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大实证,也有时表现出一些虚证的假象,这是真实假虚,正如古人所说的大实有贏状,误补益疾。像这样不应补而补之,就会出现虚不受补了。

02

其次,要辨别虚证的分类。

如一般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而且要根据虚证的患病部位: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基本类型。

故补药也要分为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四大类。

如果不辨气血阴阳,不分五脏六腑,随便施补,不但不能补其正气,且会加重阴阳失调,损害正常机能,破坏机体平衡,使病情加剧或恶化。

如阳虚者,是阳虚而阴偏盛,如误用滋阴药,就会助长过盛之阴,重竭其阳,使阴虚加重。

反之,阴虚者,是阴虚而阳偏盛.如误用助阳药,等于火上浇油,阳气更盛,耗伤阴精,使阴虚加重。

故滥用补药,或补不得法,也是会造成虚不受补的后果。

03

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有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如气虚可导致阳虚,故阳虚多兼气虚。血虚可导致阴虚,阴虚者多兼血虚。但还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甚至几脏同病等错综复杂情况。

这里需要分清标本,不能颠倒标本关系,乱投补药。

复杂的虚证中,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单纯针对主要矛盾,或主次兼顾,或虚则补其母等方法。

如正虚邪实,正虚是主,宜先扶正,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复则邪去。

邪实为主,则宜先祛邪,为正气恢复创造条件,邪去则正安,此则以攻为补。

正虚邪实并重时,则又宜攻补兼施,使邪去正复,故攻补不能偏使。

04

第四,治病当保胃气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机体营养之源。

即药物也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输布全身,故用药要注意不能损害脾胃功能,古有“胃气一散,则百病难施”之诫。

切记保护胃气的重要,益气须忌壅滞,养血须忌滋腻,滋阴须忌苦寒,助阳须忌泄气。

如虚证又兼脾胃有病,宜先调理脾胃,或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症,这样始能照顾全面。

05

第五,要精确掌握剂量。

药量太轻,杯水车薪,自然不能治病,无济于事。但认为补药剂量,越大越好,任意加大补药剂量,不但浪费药品,且会造成不良后果。

补虚不能操之过急,应注意药力和缓,用量从轻。

但在急重危证时,气血暴然虚脱之例,则应大剂峻补,药味宜少,药量宜重,使药力专一,以获速效。如独参汤、参附汤、当归补血汤就是这类典范。

06

第六,要认清病机,有守有变。

久虚之证,即使辨证论治正确,也难速效。须有识有守,不能胸无定见,急于谋成。

论治要随着证候的发展而变化,不能简单地把有效或无效作为守方和变方的标准。必须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法随证转,有守有变,灵活机动。

总之,对于施补,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病人在饮食起居方面,积极配合治疗,是能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
女娲健康网       jiankang.ngnvip.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