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养生对照表,切不可“逆天而行”!……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与大自然的昼夜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养生的重点就在于要顺应自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养生要求。切记要“天人相应”,不可“逆天而行”。那么在这十二个时辰里,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正确养生呢?就让下面这篇文章为您细致地讲解吧!
时辰生理病理
十二时辰最早记载于《汉书·翼奉传》,沿用至今,是根据太阳每昼夜绕北极运转一周,对应经过天穹的十二个方位,将昼夜的循环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并且以地支命名,称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精确对应着自然界阴阳之气在一昼夜中阳气由升到降、阴气由消到长的变化过程。在生理上,《内经》最早认识到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深刻说明时间节律对机体调节的重要性。“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机体阳气盛衰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能适应这种阴阳变化,则能提高人体正气抗邪的防病能力,否则就容易发病。在病理及指导诊断上,历代医经更多有阐发。《内经》直接指出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一般病理特点,即一般的疾病都有早晨较轻、白天平稳、傍晚加重、夜里严重的规律。《内经》中更进一步指出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的时辰传变规律。张仲景根据一天中时辰阴阳的变化(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结合藏象、经络,创立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出的“六经欲解时”最能体现时辰病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时辰机体气血的盛衰与疾病传变规律。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会对人的体制造成影响。对于不同地域人群所患的疾病,我们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那么,养生防病要如何因地,因人而异,且看本文分解。
因地制宜,是考虑地域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差异,以确定治疗的方法,乃《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的重要治疗原则。不同地理环境,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温湿燥,水质、土质等不尽相同,人们生活习惯各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域人群体质和所患疾病的差异。故而,对于不同地域人群体质的干预,也要因地制宜。
东方之人多食鱼盐,中热伤血,所以那里的人们大多皮肤较黑,腠理疏松,容易发生痈疡一类的疾病。对于这种体质,适宜用饮食调摄配合砭石刺血干预。具体而言,宜选清淡性凉之食物(可选用食疗方剂中的清热之剂、疗痈之剂),以清热降火,忌膏粱厚味、煎烤炙炸等助火之品,辛辣刺激的食物,亦不宜食用。痈疡初起以及盛期均应避免食用鱼腥类发物,以防加重病情。此外,蔬菜、水果除性热之品外,其余均可多食用,其中芸苔、苋菜、山慈菇、紫菜等尤长于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热重伤津者则宜多食梨、西瓜、丝瓜、冬瓜、西红柿等品。砭石是用来治病的石头,不过砭石一法,几近失传,唐代诗人韩愈的《苦寒》诗中记载,“铓刃甚割砭”,即指刀形砭石,可以切割痈疡。
西方之人,多食肉类,体盛脂肥,外邪难入,然而中满易滞,故病多生于内。对于这种体质,适宜用饮食、运动调摄,配合药物干预。事实上,肥胖是现代社会中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的一种营养过剩病证,由于它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间接危及生命,故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病位多在脾与肌肉,亦可累及心、肺、肝、肾,其病性以气虚痰湿偏盛为多,亦可表现为气滞血瘀、脾胃热滞等,即所谓“病生于内”。本病临床常见类型有脾胃热滞、脾虚不运、痰浊内盛、脾肾阳虚等。脾胃热滞者可用小承气汤合保和丸以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以健脾益气,渗水利湿。导痰汤以燥湿化痰,理气消痞。脾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以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但是,肥胖症必须持之以恒,综合治疗,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适当配合运动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时辰经络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国时间医学的代表,脏腑气血流注最早记载于《内经》,治疗方面应用首见于金代《子午流注针经》。在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将会相应进行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在不同时段不同经络气血的盛衰开合有时相特性变化。12个时辰对应着人体12条经脉,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经,依次为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胃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因此养生方面推崇12个时辰各自依照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这样就能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实现通经防病之目的。具体的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特点分别为:
1.子时(23——1点)为胆经主时。《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又因“夜半而阴陇为重阴”,阴极阳生,故此时入睡对防治肝胆疾病和养护阳气至关重要。
2.丑时(1——3点)为肝经主时。《内经》曰:“故人卧血归于肝。”此时睡眠良好,方能养肝,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3.寅时(3——5点)为肺经主时。肺主气,朝百脉,深度睡眠有助于养肺。故肺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过早晨练。
4.卯时(5——7点)为大肠经主时。晨起适量饮水,有助大肠传导功能,防止便秘等病。
5.辰时(7——9点)为胃经主时。此时早餐,营养易于消化吸收。
6.巳时(9——11点)为脾经主时。脾主四肢,适当运动,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升清降浊。
7.午时(11——13点)为心经主时。《内经》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阳极阴生。餐后午休,有利于养心安神,保证午后精力充沛。
8.未时(13——15点)为小肠经主时。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肠受盛化物。
9.申时(15——17点)为膀胱经主时。此时多喝水,利于代谢产物通过小便排泄。
10.酉时(17——19点)为肾经主时。宜按时晚餐,以助“后天养先天”;另须防过劳,以助藏精。
11.戌时(19——21点)为心包经主时。此时适量运动或娱乐,有助于气血运行、怡养心神、养护心气。
12.亥时(21——23点)为三焦经主时。此时洗漱宽衣准备入睡,有助于水谷、诸气运行、阴阳和合、养颜益寿。
此外,内经还有昼夜节律四时分段,即肝主早晨、心主日中、脾主四时、肺主日入、肾主夜半,亦可据此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扎根于民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有些地方难免有牵强之处,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随着时代发展与环境改变,继承发展,有所扬弃,因时、因地、因人合理养生。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变化与大自然的昼夜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养生的重点就在于要顺应自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养生要求。切记要“天人相应”,不可“逆天而行”。那么在这十二个时辰里,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正确养生呢?就让下面这篇文章为您细致地讲解吧!
时辰生理病理
十二时辰最早记载于《汉书·翼奉传》,沿用至今,是根据太阳每昼夜绕北极运转一周,对应经过天穹的十二个方位,将昼夜的循环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并且以地支命名,称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精确对应着自然界阴阳之气在一昼夜中阳气由升到降、阴气由消到长的变化过程。在生理上,《内经》最早认识到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深刻说明时间节律对机体调节的重要性。“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机体阳气盛衰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能适应这种阴阳变化,则能提高人体正气抗邪的防病能力,否则就容易发病。在病理及指导诊断上,历代医经更多有阐发。《内经》直接指出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一般病理特点,即一般的疾病都有早晨较轻、白天平稳、傍晚加重、夜里严重的规律。《内经》中更进一步指出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的时辰传变规律。张仲景根据一天中时辰阴阳的变化(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结合藏象、经络,创立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出的“六经欲解时”最能体现时辰病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时辰机体气血的盛衰与疾病传变规律。
时辰经络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国时间医学的代表,脏腑气血流注最早记载于《内经》,治疗方面应用首见于金代《子午流注针经》。在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将会相应进行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在不同时段不同经络气血的盛衰开合有时相特性变化。12个时辰对应着人体12条经脉,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经,依次为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胃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因此养生方面推崇12个时辰各自依照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这样就能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实现通经防病之目的。具体的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特点分别为:
1.子时(23——1点)为胆经主时。《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又因“夜半而阴陇为重阴”,阴极阳生,故此时入睡对防治肝胆疾病和养护阳气至关重要。
2.丑时(1——3点)为肝经主时。《内经》曰:“故人卧血归于肝。”此时睡眠良好,方能养肝,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3.寅时(3——5点)为肺经主时。肺主气,朝百脉,深度睡眠有助于养肺。故肺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过早晨练。
4.卯时(5——7点)为大肠经主时。晨起适量饮水,有助大肠传导功能,防止便秘等病。
5.辰时(7——9点)为胃经主时。此时早餐,营养易于消化吸收。
6.巳时(9——11点)为脾经主时。脾主四肢,适当运动,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升清降浊。
7.午时(11——13点)为心经主时。《内经》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阳极阴生。餐后午休,有利于养心安神,保证午后精力充沛。
8.未时(13——15点)为小肠经主时。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肠受盛化物。
9.申时(15——17点)为膀胱经主时。此时多喝水,利于代谢产物通过小便排泄。
10.酉时(17——19点)为肾经主时。宜按时晚餐,以助“后天养先天”;另须防过劳,以助藏精。
11.戌时(19——21点)为心包经主时。此时适量运动或娱乐,有助于气血运行、怡养心神、养护心气。
12.亥时(21——23点)为三焦经主时。此时洗漱宽衣准备入睡,有助于水谷、诸气运行、阴阳和合、养颜益寿。
此外,内经还有昼夜节律四时分段,即肝主早晨、心主日中、脾主四时、肺主日入、肾主夜半,亦可据此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扎根于民间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有些地方难免有牵强之处,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随着时代发展与环境改变,继承发展,有所扬弃,因时、因地、因人合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