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阴、阳虚证不简单,学习一下治法哦!——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看看全面的五脏补益法…… – 女娲健康网

肺气、阴、阳虚证不简单,学习一下治法哦!—— 五脏虚证应该怎么补?看看全面的五脏补益法……

导读:今天谈谈补肺法。

2

补肺法

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肺又为“水之上源”,与肾水相生互济,故而肺体常宜濡润。

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是以肺气充盛和肺体濡润为基础,因此肺脏的生理特点是以气、阴为主体,其虚证主要表现在气虚、阴虚两个方面。

一、补肺气

肺居上焦,禀受宗气的充贯。

宗气是由水谷之气上抵胸中与自然之气相合而成,因水谷之气是脾胃化谷布精所产生,故宗气实为肺气的本源(即“土生金”)。

且肺肾同主呼吸,吸入之气下抵丹田,以实真元之气,由于肾之纳气保障了自然之气的摄入,故肾有“气之根”之称,实为肺气的根基。

盖脾为肺气之母,肾为肺气之根,脾肾充实是肺气充足的根本条件,若脾肾亏虚则肺气生化无源,反之,肺气耗损也必然伤及脾肾。

肺气虚乏则肃降失职,临床表现除见脾肺气虚证(气短倦怠、自汗恶风、易感外邪)外,每以咳嗽喘息为主症。

补肺之法,当尊《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之旨,首宜参、芪甘温益气为君,直补脾肺已虚之气,充水谷,实宗气则肺气生化有源(即“补土生金”法);

辅用地黄、阿胶之辈补肾填精以化气,补下以充上,兼以壮水润肺,济上源之虚燥,从而使肺得以润降,则呼吸畅利无逆;

因其虚燥咳逆,故宜用五味子、紫菀等敛肺润燥诸品,以镇咳平喘为佐使。

补肺气以补脾益肾为要点,同时应助以润燥为上法,切勿温燥太过复伐其阴。

代表方剂如《永类钤方》的补肺汤(人参、黄芪、地黄、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炙甘草)。

二、补肺阳

导读:今天先说说“后天之本”脾脏的补益法。

五脏补益法,是补益五脏虚证必须遵守的治疗法则,因其确切地体现了补益气、血、阴、阳选药组方的配伍规律。

自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地探索五脏补益法的原理,论著繁多,各有创见卓识,惜散见于各自之著作中,目前尚未能系统整理。

因而,中医治法学一直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有关治法的内容只能借助方剂学来作弥补。

然而《方剂学》也存在方剂分类不一的问题,难以系统介绍治法理论,如补益剂中补气法,只侧重于补脾胃之方,补阳法仅收补肾阳一法,如此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完整的补益理论和组方技能,造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严重不足的现象。

高师根据脏腑生理知识,结合气、血、阴、阳虚损的病理特征,使之融为一体,对五脏补益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讨,使初学者能够了解五脏补益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方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补脾法

脾胃居中焦,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气于水谷之精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化谷输精、升清降浊的功能,依赖中焦阳气的充盛,故脾以阳气为本,其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与阳虚。

一、补脾气

人体出生之后,必得饮食,脾胃始能健运,饮食合宜,则体健气盛;若水谷不足,则羸瘦而气衰,故《灵枢·五味篇》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说明脾胃之气,本源于水谷的精微,谷气旺盛是中气充沛的根本。东垣深识此理,故称中气为“谷气”。

饮食失节,谷气日衰,则脾胃气虚(或曰:中气不足),临证所见气短食少、脘中闷满、倦怠消瘦等症,都是脾胃受纳、化谷、输精功能减弱的现象。

肺之阳气是上焦气化的动力,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包括行呼吸、布津液、充卫御外、通调水道等),皆依靠肺阳的主持,肺阳的旺盛,赖以宗气——胸中阳气的充养与煦育。

因此肺气虚,则阳亦弱,肺阳虚乏,则阴浊寒饮上逆为患。

肺阳虚的临床见症,一般多是肺气虚日久所导致的肺寒证,以咳逆哮喘、痰液清稀起泡为特征。

故补肺阳之法,当以参、芪补益肺气为主,辅以干姜、肉桂等温振阳气、散寒平逆,五味子敛肺定喘为佐,兼防温燥之品耗伤肺阴。

代表方如《医宗必读》拯阳理劳汤(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肉桂、五味子)。

历代先贤对肺阳的论述较少,补肺阳的专方尤为难求。究其原因,主要与肺的病理特点相关。

肺虚日久阳气不振,上焦宣发失其温化,水津不得布降反聚为阴浊之邪,壅塞于肺,肺气不降而致阴浊上逆;

或素体阳虚,下焦伏饮,寒水乘肺虚泛逆于上而致肺胀喘哮,总以标急为主候。

故多冠以“肺寒”、“肺中冷”之名,治以温肺化饮为法,仲景立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标本兼治之剂,后世多从之。

三、补肺阴

肺阴的实质是濡润肺体的津液。

其来源有三:

一为脾胃化谷上输的津气,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二为肺自身气化所产生的津液(包括肺液——涕),在宣发肃降过程中,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完成濡润脏腑及肌表的功用,如《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所指。

三是指肾阳蒸化肾阴,升腾濡养肺的津液(即“金水相生”之理)。

肺阴不足主要表现为上燥证,如口燥咽干、鼻干涕少、干咳咯血,痰稀少难出等症,以虚燥证为基本特征(邪热未尽者,不宜补法)。

因此补肺阴之法,原则上以滋阴润肺为主,再根据损伤的程度及累及之脏腑而定。

一般阴伤较轻者,多兼胃伤之损,当兼以养胃生津为法,可用沙参麦冬汤主之;

阴虚甚者,必累伤及肾,又当壮水滋液,宜用百合固金汤之类;

若气阴两伤,则当脾肺同治,麦门冬汤、生脉散、拯阴理劳汤等皆为补气润肺之剂。

3

补心法

未完待续……

导读:今天谈谈补肺法。

2

补肺法

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肺又为“水之上源”,与肾水相生互济,故而肺体常宜濡润。

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是以肺气充盛和肺体濡润为基础,因此肺脏的生理特点是以气、阴为主体,其虚证主要表现在气虚、阴虚两个方面。

一、补肺气

肺居上焦,禀受宗气的充贯。

宗气是由水谷之气上抵胸中与自然之气相合而成,因水谷之气是脾胃化谷布精所产生,故宗气实为肺气的本源(即“土生金”)。

且肺肾同主呼吸,吸入之气下抵丹田,以实真元之气,由于肾之纳气保障了自然之气的摄入,故肾有“气之根”之称,实为肺气的根基。

盖脾为肺气之母,肾为肺气之根,脾肾充实是肺气充足的根本条件,若脾肾亏虚则肺气生化无源,反之,肺气耗损也必然伤及脾肾。

肺气虚乏则肃降失职,临床表现除见脾肺气虚证(气短倦怠、自汗恶风、易感外邪)外,每以咳嗽喘息为主症。

补肺之法,当尊《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之旨,首宜参、芪甘温益气为君,直补脾肺已虚之气,充水谷,实宗气则肺气生化有源(即“补土生金”法);

辅用地黄、阿胶之辈补肾填精以化气,补下以充上,兼以壮水润肺,济上源之虚燥,从而使肺得以润降,则呼吸畅利无逆;

因其虚燥咳逆,故宜用五味子、紫菀等敛肺润燥诸品,以镇咳平喘为佐使。

补肺气以补脾益肾为要点,同时应助以润燥为上法,切勿温燥太过复伐其阴。

代表方剂如《永类钤方》的补肺汤(人参、黄芪、地黄、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炙甘草)。

二、补肺阳

肺之阳气是上焦气化的动力,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包括行呼吸、布津液、充卫御外、通调水道等),皆依靠肺阳的主持,肺阳的旺盛,赖以宗气——胸中阳气的充养与煦育。

因此肺气虚,则阳亦弱,肺阳虚乏,则阴浊寒饮上逆为患。

肺阳虚的临床见症,一般多是肺气虚日久所导致的肺寒证,以咳逆哮喘、痰液清稀起泡为特征。

故补肺阳之法,当以参、芪补益肺气为主,辅以干姜、肉桂等温振阳气、散寒平逆,五味子敛肺定喘为佐,兼防温燥之品耗伤肺阴。

代表方如《医宗必读》拯阳理劳汤(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肉桂、五味子)。

历代先贤对肺阳的论述较少,补肺阳的专方尤为难求。究其原因,主要与肺的病理特点相关。

肺虚日久阳气不振,上焦宣发失其温化,水津不得布降反聚为阴浊之邪,壅塞于肺,肺气不降而致阴浊上逆;

或素体阳虚,下焦伏饮,寒水乘肺虚泛逆于上而致肺胀喘哮,总以标急为主候。

故多冠以“肺寒”、“肺中冷”之名,治以温肺化饮为法,仲景立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标本兼治之剂,后世多从之。

三、补肺阴

肺阴的实质是濡润肺体的津液。

其来源有三:

一为脾胃化谷上输的津气,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二为肺自身气化所产生的津液(包括肺液——涕),在宣发肃降过程中,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完成濡润脏腑及肌表的功用,如《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所指。

三是指肾阳蒸化肾阴,升腾濡养肺的津液(即“金水相生”之理)。

肺阴不足主要表现为上燥证,如口燥咽干、鼻干涕少、干咳咯血,痰稀少难出等症,以虚燥证为基本特征(邪热未尽者,不宜补法)。

因此补肺阴之法,原则上以滋阴润肺为主,再根据损伤的程度及累及之脏腑而定。

一般阴伤较轻者,多兼胃伤之损,当兼以养胃生津为法,可用沙参麦冬汤主之;

阴虚甚者,必累伤及肾,又当壮水滋液,宜用百合固金汤之类;

若气阴两伤,则当脾肺同治,麦门冬汤、生脉散、拯阴理劳汤等皆为补气润肺之剂。

3

补心法

未完待续……

……
女娲健康网       jiankang.ngnvip.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