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无症可辨”时怎么办?…… – 女娲健康网

中医,临床“无症可辨”时怎么办?……

导读:临床上遇到“无症可辨”的患者应该怎么办?看看文章,找找思路吧!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特点,而有的病人,临床无明显的症状可辨,常常无法判断病证的性质。

如有的病人,只说本人患有某种疾病,而从主观感觉和客观诊察上,辨不出疾病的虚、实、寒、热;也有的患者,只是通过某项检查证明有某种病证,而主观感觉上未发现异常。

像这类病人,临床要把握疾病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和进行恰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治疗前的辨证,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对这种没有外在表现的患者,关键在于“无者求之”,即要追寻它的病理迹象。

如何进行追寻呢?

1

首先,要从病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线索。

过去病史与现在病史往往存在着直接关系,要正确认识现有病情,必须了解病变如何发展而来。

如检验发现患者有蛋白尿,若每于起床活动后尿蛋白逐渐出现,长时间站立、行走,尿蛋白的含量随之增多,平卧休息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则应考虑证属气虚不摄,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有相当好的效果。

如患者有风水病史,应考虑蛋白尿的出现与肺气不足、脾气不摄、肾气不固有关。

如患者张某,女,13岁,学生,检查有蛋白尿1年多,于1976年9月12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患咽痛、感冒发热后,出现面目浮肿,伴有头痛、恶心、纳差、尿少、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在某部队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用青霉素及维生素C治疗3个月,症状消失而出院。以后曾因外感复发2次,均经治疗于3周内恢复,唯蛋白尿至今尚存。现除蛋白尿(+)~(++)外,临床无异常表现。

导读: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因此,正好可以互补的。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正确地运用中药和西药,以及正确地联合用药,才是中国医学的独特之处呀!

当今医学,疾病谱在不断地改变,临床处方用药亦日益复杂,药物制剂渐趋多样化,多药联用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大方向。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迅速发展,中西药联用更加广泛,就此对中西药联用的临床优势,提出个人看法。

1

理论互补

中西两种医学由于形成的基础不同,探索疾病本质的方法各异,造成它们临床实践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色。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在外表观察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借助先进仪器完成实验研究的各个环节;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全部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除了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和询问病史外,医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辨证论治的始终。

就现状而言,西医偏重于微观认识,中医则偏重于宏观认识;西医偏重于局部认识,中医则偏重于整体认识;西医注重病原的病性,中医则注重机体的反应性。

因此,临床治疗中,凡以局部表现为主的或以病原致病改变为主的疾病,西医较中医优势大,如某脏器局部病变、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等;

凡以全身表现为主的以机体反应性改变为焦点的疾病,中医中药往往比西医西药略胜一筹,如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胶原系统疾病等。

另外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现,善于治标;中医则注重疾病的局部现象与整体的联系,善于治本。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中西药联用使宏观与微观、治标与治本充分相结合,充分体现治疗优势。

2

协同作用

中西药联合应用,起源于清末张锡纯之石膏阿司匹林汤,随着疾病复杂性不断增加,而中西药物各有局限性,故中西药联合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各级医生的重视。

根据患者病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疾病初期为风邪外袭、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肾气开阖不利所致的体内水液满留,泛滥肌肤的风水病。

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病邪已除,正气基本恢复,临床表现痊愈,而疾病过程中对肺气与肾气的耗伤,则从两次外感复发与蛋白尿的出现显示出来。

肾气不固是由于肾阴肾阳双方的不足,因为肾阴肾阳仍能保持低水平的相对平衡,所以患者在主观上并无阴虚则热,或阳虚则寒的症状,临床显示不出明显的虚象,只有通过实验检查显示出来。

据此,拟定补肾阴、益肾阳、化生肾气、固摄肾精的原则,组合了大补元煎、水陆二仙丹、黄芪大枣汤。

服用12剂,检查尿蛋白(+),继服24剂,尿蛋白消失,3个月和半年后复查,尿蛋白仍为阴性。

2

从正常中辨异常,在治疗效应上验辨证。

所谓正常,往往是相对而言。

如有的病人心率每分钟八九十次就出现心悸、胸闷的感觉;亦有的血压在136/88mmHg就有头痛、头晕的表现。

因此,每当从患者的疾病中辨不出病变属性时,必须注意病证的常中之变。有些临床难以明辨的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效应验证是否正确。

如患者刘某,男,62岁,于1983年5月3日就诊。

3个月来经常心慌、胸痛,无明显诱因,平时无任何不适,脉缓(62次/分)。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117/72mmHg。

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治疗1周,胸痛发作3次,较治疗前有所增加。

后来从病历发现,患者每当胸痛发作前后,出现心率增快,每分钟85次左右,脉象变数,血压升高(146/88mmHg)。

从患者发病与未发病时的心率、脉象、血压的变化来看,均在正常范围,而心悸、胸痛的发作,大多在心率偏快、脉象偏数、血压偏高的时候。

据此推测,阴血不足、心肝阳亢是诱发心悸、胸痛的主要原因。

治法改用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方用《寿世保元》养血清心汤,服用6剂,胸痛未再发作。因出现大便稀,每日2次,后改用三甲复脉汤,以滋阴潜阳,服用18剂,半年未再复发。

总之,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症状、无体征,不等于无病变。

只要临床善于思维,从常知变,从外知内,从疾病的因果关系和疾病的变化比较中,就能够作出较为切合实际的辨证和治疗。

导读:临床上遇到“无症可辨”的患者应该怎么办?看看文章,找找思路吧!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特点,而有的病人,临床无明显的症状可辨,常常无法判断病证的性质。

如有的病人,只说本人患有某种疾病,而从主观感觉和客观诊察上,辨不出疾病的虚、实、寒、热;也有的患者,只是通过某项检查证明有某种病证,而主观感觉上未发现异常。

像这类病人,临床要把握疾病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和进行恰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治疗前的辨证,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对这种没有外在表现的患者,关键在于“无者求之”,即要追寻它的病理迹象。

如何进行追寻呢?

1

首先,要从病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线索。

过去病史与现在病史往往存在着直接关系,要正确认识现有病情,必须了解病变如何发展而来。

如检验发现患者有蛋白尿,若每于起床活动后尿蛋白逐渐出现,长时间站立、行走,尿蛋白的含量随之增多,平卧休息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则应考虑证属气虚不摄,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有相当好的效果。

如患者有风水病史,应考虑蛋白尿的出现与肺气不足、脾气不摄、肾气不固有关。

如患者张某,女,13岁,学生,检查有蛋白尿1年多,于1976年9月12日就诊。

患者于1年前患咽痛、感冒发热后,出现面目浮肿,伴有头痛、恶心、纳差、尿少、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在某部队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用青霉素及维生素C治疗3个月,症状消失而出院。以后曾因外感复发2次,均经治疗于3周内恢复,唯蛋白尿至今尚存。现除蛋白尿(+)~(++)外,临床无异常表现。

根据患者病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疾病初期为风邪外袭、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肾气开阖不利所致的体内水液满留,泛滥肌肤的风水病。

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病邪已除,正气基本恢复,临床表现痊愈,而疾病过程中对肺气与肾气的耗伤,则从两次外感复发与蛋白尿的出现显示出来。

肾气不固是由于肾阴肾阳双方的不足,因为肾阴肾阳仍能保持低水平的相对平衡,所以患者在主观上并无阴虚则热,或阳虚则寒的症状,临床显示不出明显的虚象,只有通过实验检查显示出来。

据此,拟定补肾阴、益肾阳、化生肾气、固摄肾精的原则,组合了大补元煎、水陆二仙丹、黄芪大枣汤。

服用12剂,检查尿蛋白(+),继服24剂,尿蛋白消失,3个月和半年后复查,尿蛋白仍为阴性。

2

从正常中辨异常,在治疗效应上验辨证。

所谓正常,往往是相对而言。

如有的病人心率每分钟八九十次就出现心悸、胸闷的感觉;亦有的血压在136/88mmHg就有头痛、头晕的表现。

因此,每当从患者的疾病中辨不出病变属性时,必须注意病证的常中之变。有些临床难以明辨的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效应验证是否正确。

如患者刘某,男,62岁,于1983年5月3日就诊。

3个月来经常心慌、胸痛,无明显诱因,平时无任何不适,脉缓(62次/分)。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117/72mmHg。

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治疗1周,胸痛发作3次,较治疗前有所增加。

后来从病历发现,患者每当胸痛发作前后,出现心率增快,每分钟85次左右,脉象变数,血压升高(146/88mmHg)。

从患者发病与未发病时的心率、脉象、血压的变化来看,均在正常范围,而心悸、胸痛的发作,大多在心率偏快、脉象偏数、血压偏高的时候。

据此推测,阴血不足、心肝阳亢是诱发心悸、胸痛的主要原因。

治法改用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方用《寿世保元》养血清心汤,服用6剂,胸痛未再发作。因出现大便稀,每日2次,后改用三甲复脉汤,以滋阴潜阳,服用18剂,半年未再复发。

总之,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症状、无体征,不等于无病变。

只要临床善于思维,从常知变,从外知内,从疾病的因果关系和疾病的变化比较中,就能够作出较为切合实际的辨证和治疗。

……
女娲健康网       jiankang.ngnvip.co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