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徐文兵为您解读元宵与养生的门道……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今天是元宵佳节,您家里一定也准备煮元宵吧?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可是您在吃元宵的时候,千万要当心您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好了,才是真正的圆满!那么在这元宵佳节中,又存在着哪些养生的门道呢?快来看看吧!
我们现在过元宵节,家家都吃着元宵,可是要是问起来“宵”是什么意思、宵和夜有什么区别,大家可能就没有吃元宵那么在行了。所以今天我就先来说说元宵的“宵”。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宵就是夜,其实它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宵,它上面像个飞鸟,下面是个月亮,象形也会意,意思是月光明媚的晚上,夜宿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正如曹操诗中描写的那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大家都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有很大的影响,但您可能不知道,月亮对动物、植物的气血运行也有影响。每当十五月圆的时候,人的心情会有莫名欢悦和喜乐,所以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良宵盛会喜空前”,“春宵一刻值千金”等等意境和诗句。
相反,夜专指没有月亮的晚上,有月黑风高夜的说法,暗夜、黑夜的时刻,氛围和心境都会差一些。我们都知道一般在月末和月初的时候见不到月亮,所以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黎明前,我们称之为除夕夜,要吃年夜饭,要放爆竹烟花驱除阴霾和晦暗。而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元宵,元是第一个、首先的意思。因为北方很多时候会在正月十五下雪,见不到月亮,民间就放灯点火,应和天象,就有了传统的上元灯节和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
元宵节,各地的庆祝习俗也各不相同。哪些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怎么吃元宵有利于消化吸收呢?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养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国医大师”徐景藩就有他独特的一套养生妙法。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有平时的饮食中,他都能得出养生的经验。今天女娲健康小编就为您总结了徐景藩老师的养生之道。赶紧来看看吧!
国医大师徐景藩80余岁高龄之时,仍思维敏捷、行动自如,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而这些都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恬淡随缘修心养性
●饮食有节体育强身劳逸适度
我认为,《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是养生保健之道。我一贯主张饮食宜清淡,五味应适度,不要吃得过饱。平时我经常练习自己创造的松筋操、颈项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以达到强壮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
●防怒戒满愉悦为贵擅用膏方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太过与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我常说人生在世,有一颗平常心,学会“随缘”二字,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即可消除诸多烦恼。此外,要有自信心但不能自满。
我不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作为脾胃病专家,我还有独特的养生膏方。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其主要表现为精力不济、头晕、腰酸、乏力等,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先要调脾胃,如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膏方(膏方是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味药物组成方剂,制成补膏,用以补养身体)等。
●读书为乐泼墨挥毫丝竹琴声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与农历的春节前后相差不过几天,而正月十五肯定是在立春以后了。经过了冬藏的生物要在春天生长迸发,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庆祝上元节的重头戏就是闹元宵,包括耍杂技、耍社火、踩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等。相对于这些娱乐活动,流行于北方的正月十六“走百病”则更具养生保健特色。这一天晚间,妇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出游,她们还要过桥,据说过桥者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而“走百病”以祛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的人们大都营养丰富甚至于过剩,过元宵节我建议您少吃几个元宵,意思到了就行了,吃完了喝碗元宵汤溜溜缝儿,原汤化原食。要是能用醪糟煮元宵,那就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了。
过元宵节就得吃元宵,这和过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寓意团团圆圆和圆圆满满。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元宵的外皮以糯米粉为食材。糯米含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肠胃功能不佳的人、老年人、小孩子,在食用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碍。另外,吃元宵要当心“烫口”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最好不要吃太甜的食物,以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伤寒论》特别嘱咐说,当人大病初愈,或者病刚刚好的时候,应该“忌生冷黏滑”,所以病人不宜多吃元宵。
女娲健康小编导读
今天是元宵佳节,您家里一定也准备煮元宵吧?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可是您在吃元宵的时候,千万要当心您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好了,才是真正的圆满!那么在这元宵佳节中,又存在着哪些养生的门道呢?快来看看吧!
我们现在过元宵节,家家都吃着元宵,可是要是问起来“宵”是什么意思、宵和夜有什么区别,大家可能就没有吃元宵那么在行了。所以今天我就先来说说元宵的“宵”。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宵就是夜,其实它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宵,它上面像个飞鸟,下面是个月亮,象形也会意,意思是月光明媚的晚上,夜宿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正如曹操诗中描写的那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大家都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对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有很大的影响,但您可能不知道,月亮对动物、植物的气血运行也有影响。每当十五月圆的时候,人的心情会有莫名欢悦和喜乐,所以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良宵盛会喜空前”,“春宵一刻值千金”等等意境和诗句。
相反,夜专指没有月亮的晚上,有月黑风高夜的说法,暗夜、黑夜的时刻,氛围和心境都会差一些。我们都知道一般在月末和月初的时候见不到月亮,所以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黎明前,我们称之为除夕夜,要吃年夜饭,要放爆竹烟花驱除阴霾和晦暗。而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元宵,元是第一个、首先的意思。因为北方很多时候会在正月十五下雪,见不到月亮,民间就放灯点火,应和天象,就有了传统的上元灯节和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
元宵节,各地的庆祝习俗也各不相同。哪些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怎么吃元宵有利于消化吸收呢?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与农历的春节前后相差不过几天,而正月十五肯定是在立春以后了。经过了冬藏的生物要在春天生长迸发,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庆祝上元节的重头戏就是闹元宵,包括耍杂技、耍社火、踩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等。相对于这些娱乐活动,流行于北方的正月十六“走百病”则更具养生保健特色。这一天晚间,妇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出游,她们还要过桥,据说过桥者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而“走百病”以祛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的人们大都营养丰富甚至于过剩,过元宵节我建议您少吃几个元宵,意思到了就行了,吃完了喝碗元宵汤溜溜缝儿,原汤化原食。要是能用醪糟煮元宵,那就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了。
过元宵节就得吃元宵,这和过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寓意团团圆圆和圆圆满满。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元宵的外皮以糯米粉为食材。糯米含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肠胃功能不佳的人、老年人、小孩子,在食用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碍。另外,吃元宵要当心“烫口”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最好不要吃太甜的食物,以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伤寒论》特别嘱咐说,当人大病初愈,或者病刚刚好的时候,应该“忌生冷黏滑”,所以病人不宜多吃元宵。